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秀才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秀才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中國古代史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中國古代史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科舉製,又稱科舉、科舉製度,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。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,所以叫做科舉。科舉製從隋朝(605年)開始實行,直至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,前後經曆了1300年。科舉裏的狀元、秀才等名次,直到今天還掛在中國人的嘴邊津津樂道。古代科舉製度選拔了很多傑出的人才,為當朝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,當然,科舉製度也有很多的弊端。
童生,這個是屬於明清獨有的科舉製度,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,不管年齡大小,未考取生員(秀才)資格之前,都稱為童生或儒童。根據明朝史載,隻有通過了縣試、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,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,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。
秀才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,明清時期成為會試取中者的稱謂。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,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。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,最初亦為取秀才。漢時開始與孝廉並為舉士的科名,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"茂才"。到了唐朝初年,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。但後來「秀才科」被廢,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。到了宋朝時,凡經過各地府試者,無論及第與否,都可以稱為秀才。故此當時有「不第秀才」之稱。
明、清時,秀才是經過院試,得到入學資格的「生員」的俗稱。得到秀才資格,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。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「功名」在身,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,亦有各種特權。例如免除差徭,見知縣時不用下跪、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、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。秀才中部分人是貧窮家庭出身,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富。隻有生員資格的秀才並沒有俸祿,若果未能通過之後的鄉試中舉,亦不足以為官。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,隻能回鄉以教書等方法為生。這些在經濟上並不富裕,但在社會上地位稍高於平民的讀書人被稱為「窮秀才」。
在明清時期的中國,秀才是地方士紳階層的支柱之一。在地方鄉村中,他們代表了「知書識禮」的讀書人。因為他們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權,故此經常會作為一般平民與官府之間溝通的渠道。遇上地方上的爭執,或者平民要與官衙打交道,經常都要經過秀才出麵。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喪事,或過年過節,亦有請村中秀才幫忙寫對聯、寫祭帳等習慣。
舉人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。原意為舉到之人,為應舉者的通稱。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,需入京應試,故有此稱。宋為鄉試(貢舉考試)各科中試者的統稱。俗稱舉子。宋舉人被解送禮部前,須經考試,略如後之鄉試。舉人在禮部應試落第者,仍須再應鄉舉,方可參加下科考試。舉人登科即可授官,但無"出身",可免丁役。金、元亦如此。明清沿襲,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,俗稱孝廉。且作為一種出身資格,即初步具備入仕資格。清末又有法科舉人、理科舉人等。光緒三十一年(1905〈乙巳年〉)起,考試回國留學生,最優者給予進士出身,優等及中等者給予舉人出身,並各加某學科字樣。
至明、清時,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,亦稱為大會狀、大春元。中了舉人叫“發解”、“發達”。習慣上舉人俗稱為“老爺”,雅稱則為孝廉。舉人是參加全省範圍的科舉考試(鄉試)及格後所取得的資格。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,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闈。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官員或翰林主考,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。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,地點在各省的貢院。鄉試分三場,內容是八股文、試帖詩、表、判、論、策等等。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,以防作弊。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,此時正值桂花飄香,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。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,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、當知縣的機會。
監生監生是國子監生員的簡稱,明清兩代取得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稱國子監生員,其中依靠父、祖官位入監的稱蔭監,由皇帝特許入監的稱恩監,因捐納財物入監的稱捐監,監生可參加鄉試。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,照規定必須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,所謂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僚子弟,此種蔭生亦稱蔭監。監生也可以用錢捐到的,這種監生,通稱例監,亦稱捐監。
監生其名始於唐代。明清入監之途甚多,主要來自考選,或由皇帝特許,有舉監、貢監、生監、恩監、蔭監等名目。明初,監生與科舉、薦舉同為入仕做官的重要途徑之一。又,由捐納而取。
明清時的監生主要有如下幾種:
舉監,由舉人做監生的,叫舉監。
貢監,由秀才做監生的,叫貢監,也叫貢生。秀才一經成為貢生,就不再受地方儒學管教,俗稱出貢。在清朝,貢監也叫優監,表示從生員(秀才)中選拔優秀的人去國子監讀書。
蔭監,憑借父輩做官而成監生的,叫蔭監。在清朝,蔭監又分為恩蔭和難蔭兩種。凡文官京官四品以上、外官三品以上,武官二品以上的,準許送一子入監讀書,以及遇到慶典,皇帝特賜許入監讀書的人,都算是恩蔭。凡內外三品以上官,任滿三年者,後一子可以入監讀書;地方布政等司長官及州縣佐貳殉於國難的,準其嗣子入監讀書,這些都是難蔭。清朝的難蔭,在明朝稱為恩生。例監,以捐納錢粟得為監生的,叫例監。
進士科舉製度中,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朝廷考試者,稱為進士。進士為科舉製度最高等級。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。唐亦設此科,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,中試者皆稱進士。元、明、清時,進士經殿試後,及第者皆賜出身,稱進士。且分為三甲:一甲3人,賜進士及第;二、三甲,分賜進士出身、同進士出身。
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,被視為科舉的開端。隋、唐時,"進士科"隻是科舉各科中的其一,考的是詩賦。因為進士科是常科,考取又最難,故此最為尊貴,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。宋代以前,進士隻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"省試"。自宋以後,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"殿試"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。宋仁宗時,曾發生一名通過省試,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(張元)憤而投奔西夏。自此以後殿試都隻定名次,而不會黜落考生。在明朝和清朝,殿試分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。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、榜眼、探花,稱"進士及第"。二甲若幹(清朝時一般為七人),稱"進士出身"。三甲稱"同進士出身"。世人統稱錄取者為"進士"。進士是功名的盡頭,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亦不可以重考。
從唐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算起,到1905年廢除科舉,近1300年的時間裏,進士都是中國政治的主角。僅僅靠接受正統的儒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文人學士們,來維持一個龐大帝國的有效運轉,這個現象在中外曆史上都可以算是絕無僅有的了。
由於長期以來戲曲等下層社會流行的傳統藝術形式的渲染,讓現代的很多人還有一個誤會,以為隻要一考上進士,就算是衣食無憂,可以做官了。其實這也是很大的誤解。對於龐大的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來說,主角始終是士階層。隻有士才有資格做官,這是一個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的規則。國家是通過征辟來任命官員的,隻有具有士的資格的人才有被征辟的機會。進士之所以叫進士,也就是這個意思,這個名稱的最初字麵意思就是說,一個人通過了國家的統一考試,獲得了士的地位,有機會被國家征辟任命為官員了。
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“元”,鄉試第一稱解元,會試第一稱會元。殿試第一稱狀元。中國科舉史上,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,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“狀元”郎,則是屈指可數。
狀元名冊狀元是中國的特產,是中國科舉製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。科舉製選狀元肇基於隋,確立於唐,完備於宋。從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年)科舉考試開始,至清光緒三十年(1904年)最後一次科考,凡1282年間曆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,武狀元185名(有姓名記載的)。
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。今天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,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,才一舉成名天下知,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。因曆朝曆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,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、史學家,但仍以文學家為多。其中較為人知的有,唐代的賀知章、王維、柳公權,宋代的張孝祥、文天祥,明代的胡廣、楊慎,清代的翁同龢、張謇等。中狀元稱為“大魁天下”,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,但大多數的狀元,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製,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,有所作為,而終至湮沒在曆史的洪流中。
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的孫伏伽,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(1904年)的劉春霖。
科舉考試選狀元開始於隋,確立於唐,完備於宋。明、清時期,殿試的一、二、三名,名稱確定為“狀元”、“榜眼”、“探花”,合稱“三鼎甲”。
連中三元:科舉製度稱鄉試、會試、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、會元、狀元,合稱“三元”。接連在鄉試、會試、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,稱“連中三元”。連中三元是科舉製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,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,共有17人三元及第。
童生---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畢業生水平
秀才---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本科生
舉人---大概相當於現在的碩士研究生水平(有做官初步資格)
進士---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後研究生或者院士水平、教授級別(可以任命做官)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(责任编辑:张雅未)